考虑到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和可能的风险暴露,以及我国2021年的经常账户顺差有相当部分与疫情带来的全球供需不平衡恢复有关,是临时性的转移,会在2022年回归正常,因此更应该高度重视可能的贬值风险,保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的相对稳定。
例如,欧盟最近颁布法令,严格禁止将消费者的信息用于信用评级等领域,这极大地限制了金融科技的发展空间。过去的所谓系统重要性,主要是依据资产规模、盈利规模等维度来确定,在金融科技大发展的局面下,这些标准已不甚适用。
四是交叉网络效应会带来极端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无论怎样,对市场形成某种支配的状况一旦出现,便可能被人滥用,从而导致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结果。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社会迫切需要提供无接触式的金融服务,而金融科技的赋能,有效满足了这一需求。其中,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进展尤其引人瞩目,数以千万计的小微企业由于得到金融科技的支持得以生存发展,对提升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保持相当高的就业规模功不可没。
「摘要」运用金融科技改造传统金融已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基本途径,中国的金融科技在支付清算、服务长尾客户、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助力全民抗疫等领域成效显著。其二,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格局重在机构监管而非功能监管,而大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并不冠有金融字样,这使得它们很难被明确地归属于既有分类的某一金融系统,有的甚至连其作为金融机构的身份都较难被确认,因此,金融监管当局很难依循传统的监管系统对金融科技机构实施有效监管。对于造成去年下半年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剧的因素,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五个正确认识和先立后破、稳扎稳打适时纠偏,部分结构性堵点将迎来缓解,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
2021年10月,中国国债被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受此影响,1月份,境外净增持境内人民币债券环比下降5%,同比减少70%。同时,不同阶段,前述逻辑也会随着投资者的共识变化而变化。疫情期间,曾多次出现海外疫情反复、中美利差收敛和外资大幅增持中债的组合。
人民币汇率偏强的走势也进一步提高了外资留在中国的动力。2020年2月,中国国债被纳入摩根大通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
另外,近年来我国金融双向开放力度不断扩大,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双向互通水平明显上升。人民币汇率偏强的走势也进一步提高了外资留在中国的动力。但是,中美利差收敛已在预期内。截至2月15日,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差较去年底下降51个基点至74.5BP,已低于80BP—100BP的舒适区间。
即便如此,外资仍鲜有净减持人民币债券。此外,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有上升空间,加上货币政策紧缩引发的潜在国际金融动荡,大部分新兴经济体的日子并不好过。IMF研究发现,美联储编制的广义美元指数与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动存在较强的负相关,2021年美元走强已经开始抑制资本流入新兴经济体市场。2020年11月,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完全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
以中美利差为例,境内投资者依然是决定国债收益率的主力,更加偏重中国人民银行的决策。同时,不同阶段,前述逻辑也会随着投资者的共识变化而变化。
2021年10月,中国国债被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因为对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来说,人民币债券在境外投资者的配置中可能仍处于欠配状态。
目前来看,中美经济和政策周期错位可能天然形成了资产弱相关,甚至是负相关。债券通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月末,境外机构净增持境内人民币债券663亿元至4.07万亿元,连续10个月上升。这会对新兴经济体货币的汇率带来一定不利影响。而外资更重视全球资产配置,偏重美联储决策和美债收益率潜在走势,对人民币债券收益率的影响相对有限,同时需要兼顾汇率变化。短短两年时间,国债就被纳入全球三大主流债券指数,也进一步增强了人民币债券资产的吸引力。国内外投资者纷纷表示,人民币资产具有避险属性。
安全性流动性促外资加仓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仍在持续影响全球经济。早在2019年,中国债券市场已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加上日趋完善的债券衍生品市场,外资不愁人民币资产的变现能力。以2018年为例,中美货币政策背离和贸易争端导致人民币连续贬值和中美利差不断收窄,但是外资依旧逆势净流入。
今年1月份,银行间市场日均交易量达5.3万亿元,远超外资持有量。受此影响,1月份,境外净增持境内人民币债券环比下降5%,同比减少70%。
不过,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监管部门对外汇市场和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控压力,可谓甜蜜的烦恼。当前,除日本外,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几乎都是单向紧缩,就连近期欧洲央行也改口称,需要警惕高通胀。海外方面,通胀高企和美联储紧缩可能会引发市场进一步抛售美债,收益率上行无疑会对权益市场的估值形成压力。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中美利差收敛已在预期内 从全年看,2022年中国和美国GDP增速差可能会创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低。
国内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以内为主形成共识,去年底、今年初的降准等实际行动表明稳增长势在必行。(作者系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进入专题: #8203;外资为何持续加仓中国? 。
对于造成去年下半年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剧的因素,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五个正确认识和先立后破、稳扎稳打适时纠偏,部分结构性堵点将迎来缓解,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国内相反,诸多政策和经济形势均指向以稳为主。
这对于希望降低资产配置波动的外资来说颇具吸引力。理性看待汇率与外资加仓关系 虽然影响人民币汇率和外资加仓人民币资产的因素有部分重叠,但是作用机制和影响强弱不尽相同。
不可否认的是,外资购买人民币资产的外汇需求是外汇总需求的一部分,如果遇上外资回补美元市场,对人民币汇率依然具有边际扰动能力。中美利差收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外资流入。2020年2月,中国国债被纳入摩根大通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相较于美国的刺激政策效应逐渐减弱,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利好因素不少。
但是,从趋势看,中国经济增长前高后低,而美国经济可能逐季放缓。此外,外资持有人民币债券结构相对单一,其中,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占比分别达到68%和29%,企业和公司信用债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虽然当前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多变,国内面临三重压力,国外通胀高企和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强烈,但是国际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增长长期前景仍充满信心,选择继续增持人民币资产。疫情期间,曾多次出现海外疫情反复、中美利差收敛和外资大幅增持中债的组合。
这是因为人民币贬值虽会减少存量外资利润,却会降低增量外资成本。汇率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多次预警,新兴市场要警惕美联储紧缩引发外资逃离,中国也会受影响,但也称赞中国是新兴市场的压舱石。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